健康新知2 列表

留學生症候群 (2012-01-19)
是誰在留學:留學生症候群?

在美國留學的葳葳說:和中國男友分手後,她再也掩不住長久以來獨自一人流浪在外內心的空洞、寂寞。大哭了幾天,為了克服憂傷,她開始瘋狂外出購物、唱歌、深夜不歸......,被診斷為躁鬱症之後,想著當初一路的辛苦,又哭著訴說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?

最近的耶誕假期,總是有許多的留學生候鳥返回台灣,遠從加拿大、美國、紐澳等知名學府回國,卻是來門診求治心靈的創傷。
一位企業家父親訴說著:這幾年來往返國內外,忙著卻是正在國外留學、開著高級跑車的高中小孩,當他一情緒不穩,開始撞牆、自殘,就要立刻飛往處理。
其中一個美國知名大學心理系學生說著:當初出國時,總覺得自己要拼出一片天,報答父母,壓力頗大;但久了才發現其實父母親對自己也沒有那麼大的期望。在國外生活習慣久了,雖不覺得自己是美國人,但其實也不算是台灣人了,這個混淆的認同,已經讓自己吃足一段苦頭。孤獨生活一段時間,寂寞也就如影隨形了,變得不太在意父母,也不知道為何台灣的父母親總是叨唸著為何沒打電話回家;友誼取代了親情,反倒是ㄧ有變化,深深影響他們的情緒。

我看著身邊的醫師、教授們、外商公司員工及企業家,辛苦地訓練小孩讀英文,送往國外的同時,心想:這些父母親有的可是當初吃足了英文不夠好的苦頭,有的想要小孩承襲國際企業,有的只是想要站在比別人更早、更好一點的起跑點......。到底,是誰在留學?

已經五十幾歲的王哥,頂著T大電機的光環出國,一路晉升主管,坐擁人人稱羨矽谷的豪宅,告訴我:當初出國是因為台灣環境不好,想要出國擁有更好的出路。但是,現在在國外遇到的留學生,大多告訴你不知道當初為什麼要出國;你問父母,總是回答:因為家境還可以,所以想要給小孩好一點的教育環境。我們討論之下竟發現:矛盾的是,不好的環境,培養出積極進取的留學生,造就台灣過去數十年的經濟奇蹟;好的家境,卻讓現在的留學生迷惘。

看著孝子父母親們,到門診問著同樣的問題,為何我的小孩不愛讀書;問著每個家庭物質不缺,兩雙眼睛只緊盯著小孩的功課,小孩的眼神卻空泛無力。

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,這些動機缺乏的小孩,因為優渥的環境,父母的無法放手,而不見起色,躁鬱的症狀時而出現。最後,大多的父母來診談的是:到底我要不要送小孩出國?看著多年以來,寒暑假回診來看看我的寶貝們,告訴我:在國外,父母的手不見了,才體會到凡事都需自己動手的辛苦;雖然孤單,心中對於自己未來熱情的那把火,卻燒了起來,像火車般向前邁進。我想著,留學治療法,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但是留學後能不能成功,端視父母能不能放手,給予心理的支持,而非單純物質或是課業的過度關注,才是關鍵!


上一則:兒童憂鬱

下一則:面對憤怒的青少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