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世代的母親觀_媽媽的育兒拉鋸戰 建立和諧支持網 (2025-03-13)

傳統vs.現代媽媽的育兒觀念變遷,不同世代在教養觀念與生活習慣存在差異,難免出現意見分歧或衝突;長輩若頻繁介入父母的育兒方式,無形中帶來壓力,影響親子與家庭關係。現代媽媽的壓力與挑戰在於,如何在養育孩子的方式、價值觀及自我實現的需求上取得平衡。

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研究副院長葉啓斌表示,現代媽媽總是擔心自己給得不夠多、做得不夠好,很久以前的廣告詞「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」,點出了望子成龍忘女成鳳的期待,也造成媽媽的緊張與焦慮感。過去強調孩子「聽話順從」,現代媽媽更在乎孩子的個體發展、自我實現,對於親職的要求更高。

資訊發達,家長容易產生比較心態,看到別人家孩子學得多、表現好,不自覺感到焦慮,擔心自己孩子落後,於是增加補習和才藝課,無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壓力,也讓自己陷入無止境的疲憊。過去的家庭教育較為內省,強調「反求諸己」,現代父母更看重外在表現,無論是學業排名、才藝競賽、獎牌數量,甚至是各種特殊學習機會,競爭壓力讓現代媽媽疲於奔命,在不同的才藝班、補習班之間來回接送,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。

家庭成員對於孩子的教育期待並不總是一致,每個人生階段的目標各不相同,父母在教育孩子時,著重於提升競爭力,希望他們在未來脫穎而出;而爺爺奶奶則處於享受天倫之樂的階段,更希望孩子能夠自在成長,擁有無憂無慮的童年。尤其家庭條件較優渥時,爺爺奶奶可能覺得孩子的未來已沒有經濟壓力,不必過度要求,這些差異造成家庭內部的教育衝突,該如何拿捏,很考驗相處智慧。

婆媳關係與育兒分歧

現代家庭多為小家庭,但爺爺奶奶的影響力依然存在,媳婦常覺得長輩過於寵溺孫子,照顧方式偏傳統,可能影響健康或安全,讓人擔憂。特別是在過年、節慶團聚時,長輩的一句話可能成為引爆情緒的導火線。許多新手媽媽在長輩的壓力下,感到內疚與自責,甚至避免回婆家團聚。
育兒分歧的問題,該怎麼溝通及解決呢?

1.先生是最佳溝通橋梁
丈夫是家庭的支柱,婆媳之間的協調,由先生來負責最適合。只是,現實中許多先生在面對婆媳衝突時,多抱持袖手旁觀的態度,不介入也不處理,這種態度不僅加深矛盾,也讓彼此的誤解越來越嚴重。孩子的教養問題,適時加入第三者專家的意見,長輩會比較容易接受,例如,先生可以這麼說:「醫生建議孩子的管教方式需要一致,否則會影響學習效果。」這樣的說法比媳婦親自反駁更具說服力,也能避免正面衝突。

2.尊重彼此的界線

小家庭應有自己的教養自主權,爺爺奶奶的意見可以參考,但不一定要完全遵從。花時間傾聽,先別將對方的話解讀為負面含義,長輩的出發點可能是關心,只是不知道如何表達,若彼此缺乏了解,一句原本好意的話,可能無意間變成指責,導致誤解。
對於長輩的好意建議,試著表達自己清楚他們的關心,給予適時回應,保持禮貌與感謝的態度,不必在細節上爭論對錯,讓長輩感受到被尊重,也較不會強勢介入。

3.以時間換取理解
長輩的育兒觀念多半來自於過去的經驗,可能與現代教育方式有所出入,但這並非一時能夠改變的。透過長期的耐心溝通,讓長輩理解新時代的教養方式,比起正面衝突更能促進關係的和諧。

高需求女孩與母親的堅持

診間一位26歲的女性患者,自國小時起就有嚴重的情緒需求,只要生活學業遭遇挫折,便整天黏著媽媽,甚至連爸爸也無法介入。爺爺奶奶認為是媽媽「把孩子寵壞了」,對媳婦的教養方式多所指責,讓媽媽深感壓力。實際上這名女孩的個性本就較為敏感,不擅長社交,因此需要母親的高度陪伴。日後,當大腦發展逐漸成熟,女孩也漸漸學習獨立,後來順利就讀大學,也開始願意更多的挑戰與冒險。

這個案例說明,教養方式應根據孩子的特質來調整,孩子性格、偏好、後天環境皆不相同,別一味地套用過往經驗;爺爺奶奶的標準化期待,往往忽略了孩子個別發展的需求。

婆婆發現孫子有發展障礙

另一位婆婆帶著小學一年級的男童來就診,懷疑孫子有發展問題,但年輕的媽媽並不認為孩子有任何異常,甚至對婆婆私自帶孩子就醫的方式感到不滿。經醫學鑑定後,確診孩子有亞斯伯格症,媽媽才正視現實。這個案例顯示,有些家長可能因為過於寬鬆的教養態度,忽視孩子的特殊需求,錯過了早期介入的機會。

教養應該適時調整,不能過於放任,也不能過度壓迫。長輩若能提供客觀的觀察,而非單純的批評,才容易被家長接受。

育兒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

1.建立支持團隊,不要單打獨鬥

育兒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,而是整個家庭的共同任務。媽媽可以尋求先生的協助,也可以與爺爺奶奶、學校老師合作,讓孩子的成長獲得多方支持。例如,媽媽可以拜託老師在學校多鼓勵孩子的進步,這樣的正向回饋比單純的說教更有效。

2.平衡家庭與自我需求

現代媽媽身兼多重身分,是公司員工、妻子、別人的子女、別人的朋友,往往因工作、家庭、育兒多重壓力而忽略了自己。適時放鬆、與先生約會喝下午茶;安排放風與朋友聚會,無論育兒難題或分享內心煩惱,聊天能讓情緒得到抒發與共鳴,幫助媽媽在育兒之餘找到喘息的空間。
許多女性在追求自我實現的同時,又不想讓他人失望,努力在需求間取得平衡,卻常陷入疲憊、矛盾與罪惡感。適時讓公司主管與同事了解家中的情況,設立清楚的工作與家庭界線,避免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在職場與育兒中。

3.允許自己犯錯,不要過度苛責

每位媽媽都有情緒低落的時候,對孩子發完脾氣後,感到後悔與內疚。然而,媽媽也是人,忙碌著處理著各種問題,常被時間追著跑,面對孩子吵鬧時,也有情緒起伏,卻常被自責愧疚與罪惡感淹沒。重要的是學會自我調適,而非過度自責,自責不會讓事情變好,放過自己,適當釋放情緒,當壓力過大時,可以尋求心理師或專業人士的協助,避免讓負面情緒影響到親子關係。

現代的母親對子女寄予厚望,也不斷要求自己成為稱職的好媽媽,面對的挑戰與壓力遠超過過去,不僅要兼顧孩子的競爭力,還要應對家庭內部的教養分歧。適當地劃清界線、建立支持系統、學會自我調適,是維持親職健康與家庭和諧的關鍵。

葉啓斌提醒,每個孩子的成長歷程不同,父母應該根據孩子的特質調整教養方式,而非迎合社會的競爭標準。媽媽也要記得,自己並不需要是一個完美的母親,適時放鬆、善待自己,才能夠長久地陪伴孩子走在成長的道路上。

原文取自:常春月刊/畢翠絲


馬上按讚 加入Kimogi粉絲團


上一則:「ASK心動力」涉違法送檢偵辦 購買心靈課程需注意哪些?

下一則:台灣小六改錯題出現殺人溶屍內容遭批評 精神科醫生:或令學生混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