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會案件屢因「精神有異」?醫:勿犯罪醫療化 (2020-06-12)

持續追蹤高中少年的犯案動機,他一開始說當下腦中空白,到了警局卻又改口,辯稱是不滿被「大姐頭」霸凌,當天想找對方算帳,找不到人才闖進小學部,對此校方表示,班級並無霸凌事件,也沒「大姐頭」這人物,學生情緒檢測正常,精神科醫生提醒若近期檢測正常,犯罪就是犯罪,確實該找出原因,但並非從精神創傷或異狀開始,否則社會長久養成「犯罪醫療化的習慣」。

圖/TVBS

重回11日,上午7點的事發校園,高一男學生早早到校,卻翻牆去國小部刺傷女童,7點20校方報案,短短20分鐘內的所做所為,他說完全沒想法,「腦袋一片空白」。

但被警方帶回警局做筆錄有關鍵說詞,說他曾被一位女大姐頭霸凌,被排擠甚至罵他像女孩子,還對他做不雅的肢體動作,但校方調查他的高中班級,40多位同學和導師,都說沒有「大姐頭」這號人物。

校方:「在情緒篩檢當中,這個同學是正常的,在輔導室裡面,並不是被列為晤談的人。」

不是校方所列的輔導對象,這名高一生在校學業成績中等,身材瘦小個性內向,平常靜靜一個人不太講話,入學時做過健康檢查,精神狀況正常,會是因為過去甚至兒少時期曾被霸凌留下陰影嗎?

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院長葉啟斌:「的確就像您講的,沒有錯曾經被霸凌過的人,比較有機會他將來成為霸凌別人的人。但是我們的確不該把一個人的問題行為,犯罪醫療化,也就是我們好像都要找一個診斷,那分析出有一個心理問題,那來去說他今天會有這樣的一個動機。」

醫師認為精神若真出狀況,現代校園都容易發現,加上入學情緒判定正常,那就不該找學生可能發生的過「負面事件」,家長若發現孩子有異狀,要避免掀指責或懷疑,先針對優點鼓勵卸下孩子心防。

年紀小的有家庭模擬區,講出爸媽可能說的話能看孩童反應,年紀偏大或成人有系統測腦波,負面情緒或曾有創傷,是不是能放下看得到,治療方式多元,避免校園危險事件再發生。

原文取自:TVBS NEWS/林旼叡 李潔
(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local/1338610)


馬上按讚 加入Kimogi粉絲團


上一則:防疫放無薪假打亂作息,害思覺失調症患者焦慮失眠、漏藥使病情惡化

下一則:後疫情生活 焦慮恐成為思覺失調症破口